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建筑节能的作用

作者:河南远建工程 来源: 日期:2019/11/11 15:48:13 人气:30

绿色建筑的定义多种多样,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从生态观点入手,可以定义为生命全周期中,以最有效、节能能源的利用资源方式,降低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绿色建筑的目标就是实现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1我国现有建筑节能管理状况

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物业管理人员和单位对我国建筑能效低的状况十分了解。但从实际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存在缺少改造资金、专门能源资源管理人员、节能改造等多项问题,这都对物业节能管理水平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降低人为浪费情况,通过合理的途径提升节能管理水平,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节能知识和管理技能水平,是提升节能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2节能管理问题及措施

2.1节能管理问题

(1)绿色建筑体系不够健全,颁布的各项法律和政策虽然涉及到了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一些重要内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缺少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从技术标准层面来看,虽然建筑节能设计的设计相关知标准,缺少施工监理、材料等相关标准和要求。绿色建筑近几年在设计、监理、施工、监督等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中的监管力度并未达到相关要求标准,导致绿色建筑推广成为了一种形式,并未落实到实践中。(2)缺少有效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结合我国绿色建筑的具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下,对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进行合理借鉴,推行了与我国现状相符的绿色生态小区建设的建筑评价体系。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在具体评价体系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缺少全面使用的不同建筑类型的综合建筑评价体系。同时,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评价内容局限与环保方面,在社会、经济、健康等各方面的评价内容缺少系统性,这对于该行业的发展来说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3)建筑工程节能管理部门缺少奖惩权,因此难以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效控制。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工程节能管理过分注重强制性,对激励性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相应的激励性政策,导致一些个体在绿色建筑的推行上不积极,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4)管理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责任划分不清的现象。绿色建筑推行期间,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如建设系统、财务、民政、劳动、人事等多个部门。

2.2节能管理措施

推行建筑工程节能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并且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对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从而推进了绿色建筑工程节能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1)建议有关部门应在建筑工程节能管理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依据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要抓紧修订相关法律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后续执法力度,确保建筑工程节能管理工作能够落实到实际。(2)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在该过程中起到的监管作用,并且要制订一套合理的奖惩机制。通过对企业进行直接补贴或贴息补贴的方式,加强企业在建筑工程节能管理方面的研究,并且可让企业加强在该方面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此外,还应当设立绿色建筑节能管理专向资金,加强对绿色建筑节能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且要将技术应用到实际中。(3)对评估体系加强统筹与协调,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4)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严格把控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部门的审核和认证,应当使操作更加简单化,定量与定性相互结合,同时要加强评价监管,构成一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3绿色建筑评估问题

(1)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目的是为降低建筑环境负荷而进行设计,而具体评估内容的权重和设置应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对重点问题的重视。(2)建筑工程节能管理问题在我国建筑评估标准中并不突出,而在国外成熟的绿色建筑节能评估体系中都有着重要体现,这也致使我国建筑行业和国外建筑行业在建筑节能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3)我国建筑节能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水平有待提升,尤其是在大量既有建筑物改造期间,应当将工作人员意识和建筑管理单位节能文化都纳入到改造效果评估中,确保建筑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高效运行效率,从而使我国的建筑节能管理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4)我国多个业务管理公司的运营经验表明,建筑节能管理对建筑行业节能和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4政策架构建立建议

4.1实施建筑节能政策遇到的问题

4.1.1节能意识差提高社会认知度是提高建筑节能的一项关键内容,现阶段,我国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4.1.2标准偏低社会上的许多建筑企业并未参与国家标准编制中,这也就会导致建筑节能水平偏低,一些新出台的标准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缺少权威性的节能评估和认证系统。不仅标准偏低,而且缺少完善的政策支持,这也会对绿色建筑发展造成一定阻碍。4.1.3绿色建筑核心技术掌握不到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科技方面还面临一定的挑战。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资源能源综合开发水平偏低。从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掌握的先进的核心技术十分有限;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并且企业的规模较小;建筑行业对新能源的应用,仍然停留在直接应用层面,对于太阳能供热、太阳能房的深度应用仍然十分有限。此外,钢结构是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最小的一种建筑结构,该结构在许多先进的国家中已经的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其材料回收利用70%,减少建筑垃圾的量可以超过2/3,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占地、现场用水等各项内容的减少都能超过50%以上,并且能够缩短工期,通常来说工期能够缩短30%~50%,由此可见,在建筑工程中,应当合理的对钢结构进行应用。

4.2促进建筑节能政策完善的有效措施

4.2.1提高民众节能意识对激励政策进行合理应用,对绿色建筑相关标识内容进行完善,应当加强对环保建材应用的倡导,同时还要加强对环保型材料应用的发展,通过合理的途径,对绿色建筑进行宣传,加强民众对绿色建筑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应当在业界树立一批节能项目学习模范,通过政策的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并且要对标准展开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并且,要加强对隐性能源浪费情况的关注,控制行业能耗总量,针对相关实施人员,应当采取能耗问责制,提升环境效益。4.2.2提升节能标准我国针对家住节能制订了强制标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对涉及到的各项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地方应当结合发展相应的节能政策,应当提升节能标准,必须强化约束与激励,应当采用行政手段加以控制,进行经济奖励,增强加快发展低能耗浇筑。具体做法可从图纸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进行控制与把关,如果通过检查,发现节能标准达不到要求,则不得进行工程建设,不予竣工验收,针对一些超额用电公共建筑实行惩罚性电价,要进一步完善细化阶梯电价政策;对超过节能标准的低能耗建筑,可适当在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4.2.3提高节能技术加大投入,增加对绿色建筑中各项重要节能建筑的研发,并且要对各项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做好相应的推广工作。如节能灯具在应用过程中与传统灯具相比,能源消耗量可减少50%。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领域有待规范,要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要求标准,在具体应用该方面,一次性投入较大,可通过政策补贴方式,对该项内容加以推进。除此之外,住宅工业化是大幅度降低了建筑建造期间能耗的一项关键手段,因此,应当通过合理的方式,促进集中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基地建设,从而加快我国住宅工业化脚步。同时,在该过程中,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合理的提升钢结构工程量。

5结束语

现代建筑行业逐渐向绿色方向发展,建筑节能管理是绿色建筑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建筑绿色评估体系对于建筑节能管理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要做好相应的分析工作,从而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芳睿,宋昆,陈鹏,等.绿色建筑运营优化方法研究——以天津生态城某办公楼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1):24–29.

[2]张明慧,张晓霞,朱永英,等.LEED评估体系下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J].绿色科技,2016(2):169–171.

[3]王仁义,杨培成.探析绿色技术在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9):221–222.

[4]刘爽爽,王钧,许晔,等.基于建筑能耗特征的城市建筑碳减排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OL].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7):1–11.

[5]张君瑛.基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陈家镇能源管理中心节能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2,31(3):35–39.

[6]王敏,秦旋,莫懿懿.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绿色建筑挑战因素差异性和关联性的实证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4,47(12):130–138.

[7]秦旋,荆磊.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评估与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探索[J].土木工程学报,2013,46(8):123–135.

[8]王清勤.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建筑标准回顾与展望[J].建筑技术,2018,49(4):340–345.

[9]张习龙,杨柳,杨晶晶,等.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住宅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7,48(2):154–157.[10]白玉萍.江苏省绿色建筑推广的探索与实践[J].建筑技术,2017,48(3):316–319.

[11]史国永.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模块化构建及应用[J].建筑技术,2017,48(2):180–182.

[12]韩德周,任富俊,王磊,等.侯台公园展示中心绿色建筑技术分析与研究[J].建筑技术,2016,47(5):460–463.

[13]徐晓萌.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建筑技术,2015,46(1):83–85.

作者:李群 单位: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